导航菜单
首页 >  海洋学术讲座107 中国边缘海氮过程研究 中山大学  > 海洋与气象学院“海学论坛”(第十五期)新学期开讲

海洋与气象学院“海学论坛”(第十五期)新学期开讲

2021年3月17日下午,海洋与气象学院举行了第十五期海学论坛,本期论坛以线上线下同步交流的形式进行,有幸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王锦龙研究员和中山大学吉启星副教授为我院师生作报告。论坛由陈法锦教授主持,学院及学校部分师生近七十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

王锦龙研究员首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科学研究当中应用”的学术报告,放射性核素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测年手段及示踪元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在报告上,王锦龙研究员首先详细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重点实验室的基本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接下来就目前在海洋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放射性核素的采样,分离,提取和测定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放射性核素碘,铯,钚,锶等在洋流运动,水团混合等研究方向上的应用方法做了详细的讲解,对放射性核素镭和氡在海水地下水交互作用(SGD)的研究领域中的方法和成果做了详尽的讲解。最后,王锦龙研究员就铅,铍同位素在沉积物定年,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的应用,以及钍,铀同位素在界定沉积物沉积过程,迁移时间和沉积来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成果展示。最后,王锦龙研究员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和在座的领导老师进行了详细交流。

紧接着,中山大学的吉启星副教授作了题为“重新认识海洋硝化反应”的报告,硝化反应是海洋中重要的氮循环过程之一,认识海洋硝化反应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生物可利用氮的形态与分布。报告上,吉启星副教授结合硝化反应的原理,海洋硝化过程中的控制因素以及铵氧化过程的调控因子三个方面做了详尽的汇报和成果展示。吉启星副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海洋氮循环的过程,介绍了海洋硝化作用的研究历史以及铵氧化过程的机理,讲解了铵氧化细菌和铵氧化古菌的区别。接下来结合学生的研究兴趣,介绍了海洋中硝化过程硝化反应速率的计算,介绍了硝化速率和硝化菌群的关系以及对海洋新生产力的影响。最后,吉启星副教授对溶解氧浓度,光照条件,水体pH和水体硝酸盐浓度等控制铵盐氧化过程的几个调控因子做了详细的讲解。

与会师生对两位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海学论坛”的举办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的平台,开阔了学术视野,交流了学术思想,积极促进了学院广大师生的科研工作。

讲者简介:

王锦龙,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1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赴丹麦技术大学和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访学交流,主要从事同位素海洋学研究,聚焦于放射性核素在泥沙来源、沉积、输运和水团输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Chemical Ge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等国际主流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9篇。并作为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Marine Chemistry等17个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的通讯审稿人。

吉启星,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副教授, 201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后工作于德国基尔GEOMAR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同时在百慕大海洋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其研究领域为氮同位素示踪海洋微生物氮循环过程,氧化亚氮的生成,以及氮同位素仪器分析。目前主要研究河口海岸带环境中的氮循环过程与微生物生态的耦合机制,以观测数据优化海洋生物化学计算机模式。迄今已发表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8 篇),Google Scholar统计被他引300余次,H–index=9。

相关推荐: